执行力都没有,就别谈什么升职加薪了吧

2019-04-10 08:56:42来源: killifer 阅读 ()

新老客户大回馈,云服务器低至5折

我们每天都在做各种各样的执行,一些来源于自己,另一些来源于他人,不管来源如何,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同样一件事,有些人做的又快又好,有些人平平,而有些人又慢又差,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上个礼拜我检查了一下新来的实习生“小白纸童鞋”回复的用户反馈的内容,从中发现了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针对本质为不同类型的用户反馈,但是却用了类似的行为去对待,比如:

情况A:用户提了一个小建议,建议阐述的比较明确;

回复a:感谢您的建议,我们会在之后的版本进行优化,希望您继续支持我们;

情况B:用户提了一个小建议,建议阐述的不明确但是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回复b:感谢您的建议,我们会在之后的版本进行优化,希望您继续支持我们;

可能很多人乍一眼会觉得这两种情况用同样的回复并没什么问题呀,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请停顿两秒,再仔细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半)人工处理用户反馈,而不采用纯机器自动处理。

其中一个原因自然是用户量还没有大到一定程度,人力只需要不多的时间即可完成。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处理用户反馈的过程有利于了解用户+了解用户的需求+改进产品,而上述例子中的情况B就是这样一种需要你去追踪的情况,怎么能在不完全理解的情况下直接“打发”掉呢?

处理用户反馈在产品整个工作中,相比而言,确实是微不足道的,但就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不同的人不也有完全不一样的处理方法吗?为什么“小白纸童鞋”对于不同类型的用户反馈会采用类似的回复呢?可能有几种可能性:

  • 他不想做好,所以敷衍着随便做;
  • 他想做好,但没想明白怎么做;
  • 他想做好,想明白了怎么做,但是没有严格的做好。

“小白纸童鞋”应该是属于类型 b 和类型 c 之间:态度进取,想明白了一部分,但没深入到核心去理解为什么要去人工处理用户反馈。所以,在执行的过程中,就会出现有些回复的很不错,有些又回复的不尽如人意。

说了这么久的“小白纸童鞋”,无非是要引出执行的三大点:

“想不想”:执行的意愿

这个想不想呢,其实可分为两方面:想不想做以及想做的方向。而一旦涉及到这种特别“主观”的东西,我个人觉得这是最复杂,也是最“妙”的,因为人心难测。

1. 想不想做?

重复工作你做不做?

背锅工作你做不做?

接锅工作你做不做?

推锅工作你做不做?

简单省力短期有甜头长期有害处的工作你做不做?

复杂费时短期没效果但长期有甜头的工作你做不做?

工作范围外但又有利自身成长的工作你做不做?

工作范围外且无利于自身成长的工作你做不做?

……

“想不想做”,突然就变成了一个看似哲学性的问题。我并非要在这篇文章中去站在所谓 “工作人必须抱着一颗有责任、有热忱、有专业” 的道德制高点去绑架大家。

恰恰相反,我认为每个工作人抱有怎样的工作态度是和他个人的价值观密切相关的,这也就会造成同是工作人但差别千万人的情况。

大家对工作的看法不同导致大家对工作的态度不同,举个例子:

公司要出个新产品线,人少事多,但资源多比较重视,刚好有两个产品经理有可能会负责这件事。

  • 事业型产品经理A:内心咆哮“选我、选我、选我”,并且表现积极、工作更加卖力;
  • 生活型产品经理B:内心低语“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看不见我”,并且缩小工作动作。

仅作例子而已,不要深究事业型、生活型,我就知道你们一定会反驳。

想不想是每个人的选择,但依旧想提醒一句:

最重要的是要想明白自己要什么,从而想明白工作中到底想不想。

最怕的是脑袋想明白了但行动跟不上,那就只剩下尴尬了。

极大多数人最普遍最纠结的悲剧就在于心行不一,想做但没做,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想明白这一点,很多同事的行为你可能就都能理解了,而不是狭路相逢,互骂一句傻逼。

2. 想做的方向

  • 明知做了有利,但就是反对,不做;
  • 明知做了有害,但就是赞同,做。

“想做的方向”,突然成了一种跟“职场政治觉悟”有关的事情。这方面的话,我不建议太小的童鞋们(工作 2 年以内)过早的有这种意识吧,你可以有意识的去分辨什么是垃圾工作、什么是有意义的工作,但是不要太早的去思考我该站在哪一队这种东西。

当然,有关于这一点,我自己本身也没啥经验,因为目前所处的环境比较简单、团队主要还是以如何大家一起努力把事情做好为主。同时,我对于自己的成长设定还是以先学会又快又好的做事,后学会又圆润又妥帖的做人。

当然,只要具备正常的情商,也不会出太大问题。接受有职场政治这件事,但是可以选择不主动参与。反正我也不会,不多说了。

“怎么做”:执行的方法

相对“想不想”这个主观因素来说,“怎么做”要客观和理性、有逻辑的多。

怎么做 = 怎么思考 + 怎么落地执行

怎么思考决定做的顺序以及以什么路径去做,怎么落地执行决定是否能够以思考的方式做完。

1. 怎么思考?

这里的思考主要覆盖两个方面:优先级以及思考的方法。

01 优先级

你知道的,按天来看工作的话,总有很多事先已经安排好的工作等着你做,同时,还会被临时插入很多工作。面对这么散乱又无序的场面,该怎么办呢?

首先,一件工作一般可以被归类为以下其中一种:

  • 重要且紧急的;
  • 重要不紧急的;
  • 不重要但紧急的;
  • 不重要且不紧急的。

那么就可以根据每件工作的类型,将所有的工作做一个优先级排序,然后根据优先级去一件件的完成它。如果遇到有临时插入的工作,同样,给它做归类,然后合适的插入原先的优先级队列中,随时调整。

02 思考的方法

目前我个人认为比较高效且适合我的思考步骤为:

  • 搞清楚什么问题需要被执行;
  • 收集需要的各方信息做判断,以搞清问题的现状;
  • 找出解决问题的核心;
  • 根据核心做复杂问题的拆解;
  • 对每个拆解的小问题找出解决的核心;
  • 给每个无法拆解的小问题做解决方案;
  • 得出整体解决问题的几种方案,做优劣判断;
  • 选择一定意义上性价比最高的一种;
  • 当然,我的不一定对,并且步骤都是用来被灵活组合运用的。但对于个体来说,要在不断工作中,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思考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

    2. 怎么落地执行?

    按照正常路径来说,你需要的是按照你所想的去贯彻,直到最后即可。但是,事情并不总是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走:

    • 走到一半,发现走不通了;
    • 走了一半,才发现走错了一些;
    • 走完了全程,才发现去了相反的方向。

    一般这个时候,鸡汤就要上场了,“坚持住,不坚持你咋知道你挖不到大萝卜呢?”

    没错,坚持这个词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或者科研路上确实很有意义,但是,事实是:在绝大多数工作场合中的执行上其实并不需要用“坚持”来证明。如果某个事儿,需要用到“坚持”了,那么基本上都在最高 level,比如产品狗们很喜欢说的“商业思维”。然而谁能信誓旦旦的说自己拥有“商业思维”呢,呵呵哒对不对~

    因此,遇到走不下去的时候该怎么办?

    灵活一点,换一条路走呗;遇到走错的,那就回到上一层的思考重新来过呗,谁还没遇到过这种事儿呢~

    “做的怎么样”:执行的结果

    做的怎么样 = 想不想 + 怎么做 + 一些其他因素

    正常情况下,态度积极、方法得当的执行是不太会有问题的,也比较容易得到好的结果。但是,也会存在非预期的情况 ,举个例子:

    例子1:

    我们团队之前和某公司的某个部门想要做比较深度的合作,双方的期待也很高,配合度也很强,方案来来去去讨论了也不下3、4次了,到最后一个方案的时候,双方都挺满意的。

    结果呢?没做成。

    原因呢?对方领导就是觉得不可行。

    ……

    例子2:

    一个功能,需求没问题、流程没问题、交互没问题、代码也没问题,但是有些用户给到的反馈就是无法使用。我们找了各种可能性,都没找到问题所在。

    结果呢?对方是定制机。

    ……

    我们要接受不如人意的存在,但尽量往如人意的方向努力。

    说完了执行的几个要点,下面来简单说说执行典型的常见误区,也许很多小朋友还没注意到这些自己一直在做的错事哟哟哟:

    1. 为了做而做

    这点,在日常其实非常常见,但是呢,可以隐藏的比较好。

    举个例子:

    临近元旦的时候,运营童鞋跟我说,“瑶子呀,我们接下来要做这几个活动,涉及到这几个H5页面,你看下能不能安排下开发跟进?”

    我分别看了下后发现了一个问题:可做活动的时间太短,奈何活动又太多。满打满算,也是会出现几个活动叠在一起的情况。

    我:“为什么要这么赶着同时做几个活动?”

    运营:“因为这个季度规定要做n次活动”

    我:“……”

    这是一种为了做而做的例子,在这个例子下,至少执行的人是清楚可能结果会不好的,但因为指标或某种原因而不得不做。

    当然,指标这个东西,有好有坏,看你怎么合理对待了,这又是另一个大话题,暂且不说。

    另一种情况是,执行的人做的很 high 但其实并不知道为什么做。

    例子1:很多产品助理或者经理在做产品的竞品分析的时候,会习惯性把竞品分析做的很大、很全,看似对比的角度很多,但其实很有可能在自 high 。有关于这个,之前也写过文章,要看可以看一下:你以为你以为的“竞品分析”就是你以为的吗?

    例子2:很多运营人员天天做活动,月月做活动,年年做活动,但是你去问,这个活动是用来干嘛的,是拉新?是促活?还是品宣?可能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回答的清楚的,这个也写过一个角度:产品经理瞎扯活动运营最忌什么…

    为了做而做,看似在做,但是显然,都不知道为什么做,怎么会做的好呢?更有可能的是,成为一种“三废”垃圾:废时、废力、废资源。

    2. 做的越多越好

    这个嘛,经常玩 App 的童鞋很容易就会发现一些此起彼伏的现象:原本方向明确、用户友好的“小清流产品”,过一段时间再打开,陡然变成了方向不明确、用户不友好的“大杂烩产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很大情况下就是团队做的太多:

    • 哎哟,社交很火呀,这不正好可以做嘛?评论、回复、私信必须得有;
    • 哎哟,直播很火呀,这不正好和我们的契合嘛?主播直播、观众送送小飞机什么可以有;
    • 哎哟,电商很火呀,这不又正好了嘛?我们的作者可以卖东西呀,做做做!

    什么火,什么热,反正我是百搭,我啥都做!做做做!

    哎?什么?你们不做?那要你们干嘛?你们每天这么闲!

    以上肯定是夸张了的啦,但是工作中确实会有很多人觉得我不能看起来没在做事呀,还是再弄点新需求出来吧,还是想想把现在的设计风格改了吧,不然改个交互也可以。

    如果这么怕自己没东西做,那就去多去用户群混一混、多去分析分析现有数据、多去看看竞争在干嘛、多去看看市场在干嘛…

    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不要只倒腾手头上的那么点小空间。

    3. 做的越快越好

    又要举例了:

    • 老板说要做一个功能,产品经理蹭蹭蹭就去写需求文档画原型图了;
    • 老板说要做一个活动,运营蹭蹭蹭就去写流程安排渠道素材了;
    • 产品经理说要做一个需求,程序猿蹭蹭蹭就撸起代码了;
    • 产品经理说要做一个设计稿,设计师蹭蹭蹭就打开 Sketch 浪起来了;

    ……

    以上这种场景一点儿都不少见,你要是多问些为什么,保准很多人根本答不上来,然后开始怀疑自己做的东西是不是垃圾了。

    • 文档不着急写,分析这个功能有没有意义、可以有什么做法、哪种最好才是重点;
    • 活动不着急做,分析这个活动有没有意义、可以有什么流程、哪种最快又好才是重点;
    • 需求不着急码,分析这个需求是什么、该怎么写代码、会不会影响现有内容才是重点;

    欲速则不达这种老道理,虽然真的有点鸡汤味,但真的是很对的。

    4. 做完就完了

    哎哟哟, 这个实在是太高频到被大家习以为常的行为:

    • 写完需求上完线就不管了,数据还看不看了?用户对这个需求的反馈还看不看了?这个功能是不是用户要的啊?
    • 做完活动就不管了,数据还看不看、分不分析了?这家渠道到底好不好啊?这个活动有没有啥漏洞和缺陷啊?有没有地方能再优化提高一点啊?

    ……

    复盘,这个词讲过很多遍了,好处也讲过很多遍了:以已有的结果视角重新全盘的看待整件事,梳理流程、回顾过程、得到一些经验。

    做了,不反思,那就只是这一次的执行;

    做了,反思,那就是一次十足的经验;

    其实好像还有很多可以写,但是感觉最重要的应该也差不多了,力竭不多写了,那就先这样吧。另外,我发现,写的过于欢快,是不是可以去拍吐槽小视频了?哈哈哈~

    最后,理科生的综上所述来一下:

    • 执行前要动脑、执行中要动脑、执行后要动脑;
    • 脑子是个好东西,要多用,不用就坏特惹。

    写在最后

    你可以说我写的不好,告诉我哪儿不对,但我真特别讨厌别人跟我说文章太长,太长你别看啊,你咋不看看每个字是不是有道理呢,咋不想想我是想了多久、打了多久的字才写完的。

    虽说,我写文章的目的在于梳理贯穿自己的想法,也希望听到别人对写的主题的一些其他看法,但是你这种还没看就在吐槽文章长的人,我想说,泥揍凯!作者:killifer微信公众号:killifer

    标签:

    版权申明:本站文章部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west999com@outlook.com
    特别注意: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摄影照片,插画,设计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一篇:99%的企业新媒体半死不活,就死在这15个字上

    下一篇:为什么咪蒙可以做标题党 ?